央视曝光退役动力电池回收乱象:合规企业面临困境,行业亟待规范

国内 0 34219

乱象丛生:小作坊抢食市场,合规企业“吃不饱”

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突破3140万辆,首批享受8年质保的动力电池已进入退役期。按理说,退役动力电池这一“城市矿山”本应迎来开发高峰,但现实情况却让合规回收企业犯了难。据央视财经报道,退役动力电池回收市场乱象丛生,合规企业面临诸多困境。

浙江某拆车厂负责人直言“退役电池现在是香饽饽”,一块电池往往有好几路买家盯着,正规“白名单”企业和小商小贩同台竞争。然而,合规企业因投入巨额资金建厂房、搞环保、上技术,单吨电池拆解成本超3000元,报价根本拼不过小作坊。反观小作坊,几十万元就能开工,拆解成本压到1500元以内,还能靠“不带税票”降低交易成本,甚至能比合规企业高出20%-30%的价格抢货。

8ff313e4a2529d28.png

武汉一家“白名单”企业透露,收上来的新能源车中,80%都没了电池,全被私人或黑作坊提前截走,一块电池转手就能卖大几千甚至上万元。这种“劣币驱逐良币”的现象,导致合规企业产能利用率不足,盈利状况堪忧。

安全隐患:回收点紧邻居民区,环保与安全风险突出

更让人忧心的是,部分回收点紧邻居民区,电池模组随意堆放,鼓胀、磕碰的电池随处可见,既无消防设施,也无防爆防泄漏措施,安全隐患十足。据央视《焦点访谈》报道,一些“小作坊”违规回收拆解动力电池,导致环保与安全隐患突出。这种粗放式的经营方式,不仅对周边环境造成潜在威胁,也给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风险。

行业挑战:回收体系不健全,技术标准不统一

当前,我国动力电池回收产业面临诸多挑战。首先,回收体系不健全,废旧电池持有者与后端回收企业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,中小型回收商囤积电池,白名单企业电池回收量少。其次,技术标准不统一,退役电池型号复杂、一致性差,梯次利用成本较高,经济性未达预期。此外,工信部公布的五批“白名单”企业已达156家,但现存16.2万家相关企业中,超五成仍游离于监管之外。

解决之道:健全法规标准,强化监管与责任落实

面对退役动力电池回收乱象,亟待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规范。首先,应尽快健全法规标准,明确责任主体,强化监管力度。从源头加强规范化管理,将车企和电池企业纳入回收利用主体责任体系,强化生产者责任延伸制。其次,提高行业准入门槛,合理扩展产能,规范回收利用行业。此外,还应加强技术研发,提升回收利用技术水平,推动行业绿色高质量发展。

未来展望:市场集中化与技术融合化

到2030年,动力电池回收产业将呈现市场集中化与技术融合化两大趋势。白名单企业市占率将从31%提升至60%,小作坊数量减少80%,形成5-10家百亿级龙头企业。同时,物理法与湿法冶金结合度提升,带电破碎、生物浸出等绿色技术商业化加速,整体能耗降低50%。

退役动力电池回收是新能源产业链可持续发展的关键,关乎资源与环境安全。只有尽快走出回收乱象,才能让这一“城市矿山”真正“变废为宝”,实现绿色未来。

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daydayev.com/post/2441.html 

分享到:

也许您对下面的内容还感兴趣: